媒体聚焦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煤炭报 | 青春班组的“三维答卷”——记陕煤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李永永    浏览量:80    分享到:

企业微信截图_17631133036343_副本.png

中国煤炭报2025年11月13日 第6版头条


青春班组的“三维答卷”

——记陕煤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


凌晨2点47分,毛乌素沙地边缘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大多数人已酣然入梦,在黑暗潮湿的红柳林煤矿井下200米深处,一盏盏帽灯次第亮起。

“喂!喂!智维中心吗?25216综采工作面4G信号中断了!”

“收到,马上排查!”

30分钟后,信号恢复,工业视频画面复原,综采一队检修电工钟海波感叹道:“智维中心现在的应急响应速度可比之前快太多了!”采煤机的滚筒重新轰鸣,煤流如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工作面上的12名矿工全然不知,就在刚才,一场可能导致停产的网络故障被悄然化解。

这正是陕煤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智能化控制班每天上演的“无声大片”。

这个平均年龄27.1岁的团队,用3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跟着厂家学技术”到自主攻克27台电源箱的修复难题,从“被动排障”到构建起“5831安全屋”运维体系……他们以“人才培育、安全筑基、降本创效”为三维坐标,书写着一个青春班组的成长故事。

让年轻的肩膀扛起技术大梁

“2023年那次停产,让我们彻底醒了。”班长贺加飞至今记得,那次,25214工作面采煤机信号中断,厂家维修人员一句“明天到”,直接造成红柳林煤矿约2000吨煤的产量损失。彼时智能化控制班刚成立1年,10名成员虽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但面对繁杂的智能化设备,实操经验几乎为零。

破局从“6622”人才培养体系落地开始。

新入职的李拴拴清晰记得,入职首月他就收到了任务清单:6篇实习报告,需记录“今天独立排查的3处设备故障”;6篇见习报告,需分析“基站信号中断或衰减的原因”;2次汇报,2次实操考评。“刚开始觉得是文字负担,后来发现每篇报告都是一次复盘。”如今已是技术骨干的他,抽屉里还存着当时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手稿。

“3+1”培训制度则让理论落地生根。3个月跟着厂家工程师驻场学技术,1个月回井下独立实操,考核要求现场拆解环网交换机并复原。2024年两期培训后,4名参加培训的成员全部“通关”,现在处理基站故障比厂家响应快1小时。季度技能擂台赛上,随机抽设备、2小时内完成安装调试的“硬核比拼”,则让“攻坚大师”的荣誉成了年轻人的“勋章”。

“师徒结对+轮岗交流”的模式进一步打通了成长通道。贺加飞带着徒弟李永永,把电源箱维修技巧编成“三步法”:测电压观察模块指示灯、查电容辨别鼓包痕迹、试通电监测电池运行状态。半年轮岗结束时,李拴拴已能独立处理80%的常见故障。

如今,该班“新入职员工—优秀技能人才—班组长”的成长链条清晰可见,1人获评陕北矿业“技术能手”,1人获评陕煤集团先进个人。

用标准织密智能运维防线

“红柳林煤矿井下有138台基站、293台工业视频,光型号就有17种,以前排查故障像‘大海捞针’。”技术员万发亮的话道出了班组初创期的困境:一次电源箱故障,3个人翻了3本台账、查了500米线缆,花2小时才定位问题。

改变始于对“5831安全屋”体系的深耕。他们为每台设备建立了“电子身份证”:交换机、基站上贴的二维码,扫码就能查看设备参数、接线情况、历史故障、检修记录等,设备“健康状况”一目了然。“现在排查故障,扫码10秒调记录,35分钟内必解决。”万发亮展示的统计数据显示,故障处理时间较之前缩短65%。

线缆管理曾是另一个“老大难”问题。井下线缆如“蜘蛛网”,过度预留导致月均浪费线缆约500米。该班组反复试验后推出“井下通信线缆七步法”,实施首月,浪费线缆就降至100米,线缆返工率连续3个月为零。班前会讲标准,班后会评案例,现在连新员工剪线都像“量体裁衣”。

安全责任更要“人人扛”。该班把“自主故障解决率”纳入绩效考核,设立“技术攻坚岗”:班组长贺加飞认领环网交换机运维任务,不仅编写《安装调试作业指导书》,还带着团队拍摄了12个“30秒标准动作视频”,从光纤熔接到接口插拔,每个步骤都有“教科书”。

在“紧日子”里算好“精细账”

在该班活动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成绩单”:左边是2022年的设备台账,密密麻麻记着“厂家维修”;右边是2024年的创新成果,贴着二维码管理系统截图、电源箱修复前后对比图。中间一行字格外醒目:“团结是安全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引擎。”

“这27台电源箱,咱们自己修!”今年初,面对井下4G基站电源箱高频故障,贺加飞在班会上拍了板。厂家报价单显示,单台更换费用为1.5万元,27台合计40.5万元。智能化控制班抱着“必须攻坚克难”的决心,借鉴“分级诊疗”思路,对“轻症”设备换模块,对“重症”设备拆零件,稳压芯片、电容组等完好部件存入“设备器官库”。李永永发明的“模块测试三步法”派上大用场。最终,27台设备修复上岗,16套重组部件备用,直接节约成本30余万元。

这样的“金点子”在班组里层出不穷:闲置的熔接机、工程宝等设备集中保养后,设备复用率从30%提升至85%;将报废线缆剪截成“测试短接线”,一年省下2.3万元;开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解决了系统切换频繁、表格繁多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工作效率提升40%。班组主导的1项团体标准、2项创新成果成功落地应用。

智能化控制班班长贺加飞 挣回“技术自立”的尊严

当我说出“这27台电源箱,咱们自己修”这句话时,兄弟们投来的目光里,有信任,也有疑虑。40多万元的厂家报价,像块石头压在我心上。但更重的压力是责任——井下生产一刻也等不起,我们不能总被“卡脖子”。

那段时间,我和兄弟们泡在检修库房,故障设备拆解出的零件铺了一地。成员们围着图纸和万用表,一遍遍测试、争论。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后来能精准定位12伏供电模块的故障点,我心里特别欣慰。

如今,看到修复的电源箱重新在井下稳定运行,看到班组日志里兄弟们因技术创新而增加的绩效分,身为“老大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节省的不仅是30余万元成本,更挣回了一份“技术自立”的尊严。

智能化控制班班组成员李拴拴 在实战中磨砺担当的勇气

看着修复好的电源箱指示灯重新亮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回想起刚入职时面对设备故障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立完成排查修复,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班组“6622”培养体系的严格要求。

最初写实习报告时,我曾觉得是负担,但正是这一次次复盘总结的严格要求,帮助我把零散的经验变成了系统的知识,迅速成长。

特别是那次季度擂台赛,要求在2小时内盲装调试设备,我紧张到手心冒汗。成功的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技多不压身”。现在,我们不仅能快速解决故障,更能主动攻克难题。

这种从“跟着学”到“独立干”的转变,让我和伙伴们年轻的肩膀,真正扛起了保障矿井智能化运转的技术大梁。(李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