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青年职工快速培养成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韩家湾煤炭公司通风维修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队紧扣青年职工占比持续攀升的特点,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径,充分激发新生代潜能,走出一条高效育才之路。
贺东东初到通风维修队时,面对井下安全监测仪器错综复杂的线路,凭一股“执着”劲儿破解难题。“这小伙子见人就问,我的看家本领都快被他学走了。”班长高延安笑着打趣道。这份执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煤矿安全规程》被他翻到卷边,仪器室总有他调试仪器的身影,井下巷道遍布他的足迹。
贺东东吃透了“墩苗”之苦。备战“江煤杯”技能大赛期间,他克服高温和饮食不适,苦练故障排查速度与规程背诵,最终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一举夺冠。从区队比武崭露头角到全国赛事拔得头筹,他的成长离不开公司和区队唯才是举的培养机制。
“95后”班长马宇晨带领班组荣获陕北矿业“青年文明号”;井下测尘工杨永强与安全仪器监测工贺东东在“江煤杯”职业技能竞赛中双双夺魁……这些成绩背后,是“孵化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国赛训练法”的有力支撑。
“师傅,您再讲讲瓦斯检测仪的操作规范吧。”工作面现场,师傅车红刚正为徒弟们讲解实操要点。这是通风维修队“师带徒”模式的生动缩影。通过师徒结对、定期考核、交流学习和配套激励,该队有效调动了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一批批新职工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为队伍注入了持续活力。
此外,通风维修队还根据职工个人特点定制培养方案,搭建展示平台,锤炼实操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孵化式”培养实现精准滴灌,匹配多元成长路径;“国赛训练法”对标行业顶尖水平,借助实战模拟、抗压训练和专家复盘,将日常岗位练兵提升到赛事水准。这套组合拳不仅锻造出赛场上的佼佼者,更批量培养出善解现场难题的业务骨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通风维修队已有2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评“陕煤工匠”,8名青年职工在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摘金夺银。队内学技蓄能蔚然成风,职工技能水平与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个人成长与公司需求的高效契合。(耿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