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用钱生钱”,如何确保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韩家湾煤炭公司坚持用“赚钱”思维去“花钱”这一核心理念,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形成“越投入越省钱、越智能越高效”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人力成本中“省”出效益
在韩家湾煤炭公司下组煤皮带斜巷,以往巡检人员手持设备穿梭巡检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不知疲倦”的智能巡巷机器人。
它们沿预定轨道平稳运行,凭借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巷道围岩、皮带机状态及环境气体等数据,并回传至集控中心进行智能识别与分析,实现自动检索、预警与存储,最终完成关键区域的无人化巡检。
这项智能化投入成效显著。以往该区域需8人分3班24小时轮流作业,单次全面巡检耗时6至8小时,年人力成本超240万元。如今只需2人负责机器人调度、平台监控与简单维护,人力投入减少75%,年节省成本达191.2万元。
公司还建成地面无人机管控平台,借助航拍与机器人检测的数据融合,实现线路与部件的高效管控,替代传统高空人工作业。
“我们并非简单引入机器人,而是通过构建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数据实时联动与智能分析,将‘单点巡检’升级为‘系统化监测’,最终达到减人提效、避免浪费的目标。这笔投入非常值得!”智能化办公室业务人员刘帮如此评价。
维修费里省出“回头钱”
在设备管理方面,公司同样借助“智慧”提升“效能”。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传统检修模式下,“三机”设备依靠人工巡检,易出现“过修”或“欠修”现象,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如今,公司为“三机”加装“智能听诊器”——故障监测系统,通过数十个专用传感器实时监测轴承温度、油温、振动频率等参数,实现隐性故障的提前预警。
该系统让设备“开口说话”,故障率下降超50%,维修成本降低66.7%,设备寿命延长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此基础上深度融合“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采购、维护到报废的全流程成本可追溯,为设备选型与维修费用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真正做到“花明白钱、办有效事”。
洗煤厂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喜。针对振动筛、离心机等核心设备,公司引入洗选设备故障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振动、温度、扭矩等指标,实现提前预警,维修人员可带备件精准检修。
通过改造煤泥处理系统,显著降低末煤与粗煤泥含水率,配合新型压滤设备,将煤泥水分稳定控制在22%以下,年增加产品销量3.3万吨,实现增收850万元。每一笔投入都清晰可见“回头钱”,彰显智能化投入的实际价值。
管理创新让花钱更精准
公司将智能化建设融入“12455提质—降本—增效”管理体系,依托计划、执行、分析、考核与激励五大职能闭环,确保项目“建得好、用得活、管得精”,使“巧花钱”成为长效机制。
在五大管控中心协同下,每笔智能投入都目标清晰:生产环节依托巡检数据优化采掘计划;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严格审核经费,杜绝无效支出;智能管控平台打通井上下数据壁垒,实现机器人巡检、设备监测与生产调度实时联动,确保投入精准对接生产需求。
智能化建设投入已不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持久性收益”。目前,公司已构建覆盖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通风等十大系统集群,形成全流程智能生产体系,实现能耗成本显著下降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真正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花出价值、花出竞争力。(强鑫鑫 姚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