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见证硬实力。在日前公布的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陕北矿业公司参与的“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方法”项目荣膺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矿区生态修复的行业难题,更为行业输出了一套可复制、可应用的实践方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得益于陕北矿业公司对创新“源头活水”的持续疏通。公司持续打好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赋能等“组合拳”,推动创新潜能持续迸发,技术成果竞相涌现,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新优势、新动能。
技术攻关背后的“增效账”
创新应用400米超长工作面技术,增加可采储量54万吨,创效1.08亿元;创新实施掘进工作面煤矸分运改造,提升煤质效益,全年创收数百万元;自主开发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可视化管控……
发展科技创新是一笔“经济账”。陕北矿业公司积极践行“四种经营理念”,深入推广“四新”项目应用,确保每一项投入既精准撬动最大效益,又实现减人保安。
“井下一线生产有了科技装备的加持,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强度轻了,生活好了,干劲更足了。”韩家湾煤炭公司采煤机司机王瑞说。
近年来,陕北矿业公司打造了以“两横八纵一平台”为主体架构的智慧矿区。所属两家煤矿应用了低矮型半煤岩巷掘进机、拐弯自移列车、无基础胶带机等先进装备,并引入无线巡检机器人、零散点智能排水、尾气净化装置等新技术,让矿井安全效益得到“翻番”,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进一步支撑营收规模稳定增长。
机制优化背后的“创新树”
翻开陕北矿业公司上半年的创新成果台账:累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7项,申报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三新三小”47项。
“创新树”枝繁叶茂离不开“软环境”和“硬制度”的支撑。今年以来,陕北矿业公司按照“三定”改革要求,大力开展制度“立改废”工作。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化完善了包含科研成果奖励、季度评审、创新项目专项资金等激励机制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着力为全员创新营造良好生态。
8月18日,公司举办的技术成果评比竞赛活动中,来自基层一线的16名选手,同台展示了多项涵盖安全生产、智能开采、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金点子”,这些成果均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陕北矿业公司持续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指标、研发过程、项目结题和实施推广情况等进行评估,确保广大干部职工的“金点子”变成“真金子”。目前,竞赛活动中展示的《均压技术治理多煤层隅角低氧问题》《快掘设备安装工艺优化》《螺旋溜槽在提升块煤率中应用》等项目均已投入应用,精准破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人才培育背后的“孵化网”
8月7日,霍军鹏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获命名“陕煤集团示范性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8月12日,陕北矿业公司7人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孙家岔龙华矿业公司王力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短短5天内传来的两则喜讯,再次印证了陕北矿业公司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客工厂等载体,打造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人才培养的“加速器”的生动实践。
以霍军鹏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例,以“全员创新”“三小一练”“揭榜挂帅”等为抓手,近3年累计完成1600余项创新项目,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诸多痛点难点问题,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同时,培养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4名、“全国煤炭行业技术能手”7名、“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陕煤集团劳模(工匠)4名等高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陕北矿业公司创新推行“评价促提升、竞技育精英”“以赛促学、以赛提技”“首席制”“金银牌制”等横向贯通、纵向延伸的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持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定期举办技能大赛等方式,充分激发人才优势,为创新成果转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杨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