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先生在华为面对金融危机时曾提出“深淘滩,低作堰”的理念,强调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华为在外部重重压力中成功突围,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煤炭行业低迷,公司要在严峻形势下站稳脚跟、实现既定目标,降本增效不仅是一道必答题,更是一条突围之路。我们必须在这一方面积极作为。下面,我将结合实践,从“力新、立岗、利通”三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力新:以创新破局,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提到创新,很多人总认为必须是从0到1的颠覆,其实不然。回顾手机行业的演进:短信是电子技术对信件的重构,手机拍照是相机与通信设备的融合,苹果触控手机则是触控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成功应用。这些改变行业格局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成熟技术的跨界组合。可见,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打破思维定式,在“旧元素、新组合”中寻找突破。
正如今年以来,龙华煤矿应用螺旋溜槽技术提升块煤率;韩家湾推行煤矸石分装分运工艺以提高煤质……这些看似细微的创新,却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了显著提升。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拥抱AI技术。马云先生曾说:“未来20年,AI带来的巨大变革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事实上,AI已在多个领域引发深刻变革。如果我们固步自封、拒绝改变,必将被时代淘汰。因此,必须紧跟科技潮流,推动AI技术与煤炭生产实际相结合,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为降本增效注入新动力。
立岗:于方寸间蓄力,积小功成大功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降本增效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企业的一大步。或许有人会问:普通职工能做些什么?答案很简单: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正如公司星火文化所倡导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立足岗位的细微努力,终将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蓬勃力量。
千万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诸如设备空转的无效能耗、备件闲置的资金占用、过度维修带来的成本浪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跑冒滴漏”,实则不断侵蚀企业根基。降本增效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需要每个人在岗位中多一分“锱铢必较”的较真、多一分“精益求精”的执着。
例如,今年以来为控制维修成本,我们实施精准维修策略,深入参与设备拆解鉴定,做到按需维修;在材料费管控方面,加强计划审核、严格执行集采价格管理,有效抑制材料费用上涨……这些举措累计为公司节约300多万元。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职工立足岗位、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
利通:以沟通为桥,汇众智成合力
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99%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找个懂的人问问。”这对降本增效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很多方法其实已经存在,关键在于善于寻找和借鉴。而如何寻找和借鉴?就是要靠沟通。
公司提出“凝聚合力、激发活力、改革创新、突围壮大”的发展路径。要实现突围壮大,领导鼓励大家广泛获取资源信息并制定相应策略,这本身就需要沟通去落实。例如,机电物资管理部今年与重装集团积极沟通,采取“配件购置+技术支持+自主维修”的模式推进设备维修,预计可为公司节约160余万元。这正是沟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内外部沟通,汇聚多方智慧,共同寻找更优的降本增效方案。
“降本增效并不是拼爆发的短跑,而是拼耐力的长跑。”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努力实践。让我们牢固树立“四种经营理念”,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行业低谷中逆势而上,共同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