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酷暑,在红柳林矿业公司二号风井平台上,户外地面温度飙升,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技术员万发亮抹了抹脸上的汗水,指着新搭建的通信链路接口说:“这里就是信号增强的突破口。”已连续5次的信号测试,终于在第6次取得成功。
这也预示着持续6天的风井主通风机通信攻坚保障取得成功。这支由“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坚小组,用沾满油污的双手践行着运维与保障的真谛,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诠释着协同增效、同心共赢的深刻内涵。
危急时刻的使命召唤
7月3日至6日,红柳林矿业公司二号风井主通风机进入调频的关键阶段。
在调频现场,工作人员们正在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可通风机房通信信号弱、上位机无法接入外网等问题却接连发生,严重阻碍PLC、变频器厂家的远程视频技术指导。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肺叶”,通风主风机调频系统陷入“瘫痪”,将导致井下风量失衡,随时可能触发预警,矿井生产面临考验。
“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打通通信链路!”矿方安全生产负责人提出工作要求。
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红柳林智维中心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做出工作部署。考虑到任务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一支由“5名党员+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坚突击小组成立,他们带着全套检测设备火速奔赴现场。临行前,党支部书记陈帆在动员会上鼓励大家:“咱们是红柳林煤矿智能化运行的守护者,任务就是命令,越是险阻越向前!”
抵达现场后,团队随即展开全面排查。通风机房内机器轰鸣,设备间里各类线缆交织如网。连续8小时的检测显示:由于工作区域地质结构复杂,传统信号传输方式存在天然盲区,加之机房内电磁干扰,常规解决方案根本无法奏效。
看着通风机房深处弱如游丝的信号,跳动的指针像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高温高空中的技术突围
“党员干部先上!”当需要登上风机房顶检测线路时,该中心负责人刘镇第一个冲上闷热的楼顶。背着沉重的检测设备爬上爬下,身上的汗水随即浸满全身,工作服湿透又被体温烘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汗渍。这样的“高空作业”,团队成员每天要重复。
技术攻关很快遇到瓶颈,光信号在27联巷至二号风井信号衰减严重。此时,已是深夜,可技术团队依然围着图纸展开“头脑风暴”。万发亮提出了采用“分布式微基站+中继放大”的创新方案。这种技术在这么复杂的矿井环境中我们没有试过,再一个工作量也会加大。”质疑之下,刘镇当即拍板:“我们要敢于尝试、敢啃这个硬骨头,咱们分三组同时测试三种方案!”
接下来的36小时里,团队分成三个攻坚小组轮班作战。一组在地面优化信号,二组调整光缆信号,三组在机房调试变频抗干扰设备。一次次地架设设备、测试信号、调试参数,大家咬牙坚持着。
在最关键的链路熔接环节,需要在震动剧烈的风机旁完成0.03微米光纤的精准对接。老师傅张智敏屏息凝神操作熔接机,身旁的年轻员工李永永用身体挡住机器避免震动,两人在高温下保持静止姿势近40分钟,当屏幕显示“熔接成功”时,师徒俩看着对方被汗水模糊的脸庞,露出了疲惫却灿烂的笑容。
协作路上的初心绽放
第6天清晨,当主风机调频系统重新稳定运行的消息传来,工作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信号传输速率提升200%,抗干扰能力达到行业良好标准,彻底解决了二号风井通信网络问题。
“这是一次协同增效的典范。”红柳林矿业公司负责人在验收会上感慨,“红柳林智维中心不仅解决了问题,更传递了一种‘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精神。”
总结这场攻坚战,责任、担当、付出与收获不免给人以启示。在他们的总结会上,陈帆概括道:“在紧张的6天里,团队成员平均每天休息不足7小时,3人放弃休假,1人带病坚持工作,大家很辛苦。”现场,所有人异口同声:“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用行动践行了公司‘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与要求。”简短的话语透露着该公司已将服务理念融入了团队每一个人。
这场攻坚战的价值,还不止于精神与技术层面。它更验证了集团各兄弟单位落实“协同增效年”发展定位,没有烦琐的流程审批,没有部门间的推诿观望,有的是“一盘棋”思维下的快速响应。正如集团公司张文琪董事长所言:“协同增效的核心,是打破壁垒后的高效联动。”红柳林智维中心与矿方的无缝配合,让跨单位协作迸发出了“1+1”>2”的正向能量。
如今,当智能化风机在平稳的通信信号控制下精准运转,当矿工们通过安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井下环境,这条用汗水与智慧铺就的“通信生命线”,正成为连接运维企业与煤矿的情感纽带。正如那封感谢信中所写的“从技术服务到生命守护,你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共赢”。(王惠军 卫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