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垭村,一个曾经普通的小村庄,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樱桃园里,龙垭村村民刘康利手里攥着刚卖完大豆的结算单,脸上笑开了花。昔日闲置的林地、果园蜕变成“生态聚宝盆”,这背后是陕北矿业驻村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以林下经济为抓手,探索了大豆、芝麻套种,荷塘里套养鱼、虾,“一地生多金”立体种养殖模式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找准振兴“金钥匙”
往日的龙垭村曾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耕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自陕北矿业公司定点驻村帮扶后,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多次赴外地考察交流学习后,最终确定了发展林下经济立体种养的思路。
“我们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率先在果园试验套种套养,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后再推广。”驻村第一书记介绍,支部先后召开十余次群众会议,讲解果禽共栖的优势,打消村民顾虑。
为解决技术难题,驻村工作队多次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培养了一批党员技术骨干。党员王大姐经过培训后,不仅自己在樱桃园套种大豆、芝麻,还主动指导五户村民发展林下养殖,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立体种养,“一地生多金”变现实
起初,不少村民犯嘀咕:“树底下种庄稼能长好?鸡鸭啄了樱桃咋办?”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联合农业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并帮助村民算经济账。“过去樱桃园只有春季一季收入,现在通过林下套种和养殖,樱桃树下套种大豆、芝麻,果园空地散养的鸡、鸭、鹅实现了四季有产出。”樱桃树下套种大豆芝麻可增收1.6万元,养禽可增收8000余元,河塘鱼虾带来近6000元增收。
更难得的是,这种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生态链。禽类粪便为果树提供有机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禽类捕食害虫和除草,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豆科作物固氮作用改善了土壤肥力。
绿色银行,百姓增收有保障
龙垭村的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绿色银行”。村民汪明成在合作社从事林下养护工作,年收入增加近万元。“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目前,全村林下经济带动长期就业50余人,季节性用工达100多人次,进一步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随着产业多元化发展,百姓家自产的蜂蜜、土鸡蛋、野菜等农副产品也成了抢手货,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效益显
“果禽共栖+农旅融合”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龙垭村樱桃树采用自主发酵有机肥富含有机质,施入土壤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透气性,形成团粒结构,促进根系生长及土壤生物活性,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同时抑制有害微生物,减少病虫害发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
陕北矿业公司援建的200亩樱桃产业园,成为当地新兴的网红打卡新地标。每到下午及周末,不少城里人专程前来体验生态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村民顺势发展农家乐、露营旅游、林下休闲及果园露营等项目,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龙垭村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路子,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这种立体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今,龙垭村的“果禽共栖+农旅融合”模式已在周边村镇推广,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陕北矿业驻村第一书记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当地优质土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龙垭特色品牌,让这片绿色的土地生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带领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张辉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