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经营管理
“四种经营理念”实践案例系列报道(25)| 智能投入巧花钱,效益效能“节节高”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强鑫鑫 姚胜卿    浏览量:114    分享到:

如何“用钱生钱”?如何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韩家湾煤炭公司紧紧围绕用“赚钱”的思维去“花钱”这一核心理念,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了“越投入越省钱、越智能越高效”的良性循环。

111.jpg

把钱从人力成本中“省”出来

走进韩家湾煤炭公司下组煤皮带斜巷,以往巡检人员手持设备、穿梭奔波的场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不知疲倦”的智能巡巷机器人。

它们沿着预设轨道平稳移动,高清摄像头如同“火眼金睛”,实时捕捉巷道围岩、皮带机状态、环境气体等情况。将获取的数据传输至集控中心进行智能视频识别,并基于数据内容进行自动检索、分析、预警、存储,实现了井下皮带巷等关键区域无人化巡查。

这笔智能化建设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据统计,以前8个人分3组24小时轮班,单次全区域巡检要6到8小时,每年人力成本超过240万元。现在仅需2名巡检人员负责机器人调度、平台监控及设备简单维护,减少人力投入75%,年均节省人力成本191.2万元。

公司还建成地面无人机管控平台,通过无人机航拍与机器人沿线检测的信息化数据融合,实现线路、部件的高效管控,替代了人工高空巡检。

“这并非是单纯地引入智能机器人,而是通过搭建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数据实时联动与智能分析,将“单点巡检”升级为“系统化监测”,替代人工、提升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这钱花得很值!”智能化办公室业务人员刘帮介绍道。

222_副本.jpg

维修费里省出“回头钱”

在设备管理方面,公司同样以“智慧”提“效能”。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传统检修模式下,“三机”设备依靠人工巡检,设备维护过程“过修”“欠修”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维修费用过高。

如今,公司为“三机”装上了“智能听诊器”——故障监测系统。数10个专用传感器牢牢“盯”住设备的轴承温度、油温、振动频率等关键参数,实现了对隐性故障的提前预警。

故障监测系统让设备“开口说话”,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故障率下降超50%,维修成本降低66.7%,设备寿命延长20%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此基础上深度融合“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采购、维护到报废的成本全程可追溯,为优化设备选型、控制维修费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真正做到了“花明白钱、办有效事”。

洗煤厂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喜。针对振动筛、离心机等核心设备故障问题,公司投入洗选设备故障监测系统,用传感器紧盯设备振动、温度、扭矩等指标,实现系统提前预警,维修人员带着备件上门就能解决。

通过改造煤泥处理系统,大幅降低末煤及粗煤泥含水率,配合新型压滤设备,煤泥水分稳定控制在22%以下,年度增加产品销量3.3万吨,增收850万元。让每一分投入都能算清“回头钱”,实现了智能化投入的真正意义。

333_副本.jpg

管理创新让花钱更精准

公司将智能化建设融入“12455提质-降本-增效”管理体系,通过计划、执行、分析、考核、激励五大职能闭环,确保智能化项目不仅“建得好”,更“用得活”“管得精”,让“巧花钱”形成长效机制。

在五大管控中心的协同下,智能投入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有“准星”。生产环节根据智能巡检数据优化采掘计划;搭建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避免盲目花钱;智能管控平台上,井下工业以太网与地面无线网络打通数据壁垒,机器人巡检、设备监测、生产调度数据实时联动,让每一笔智能投入都能精准对接生产需求。

智能化建设投入不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持久性赚钱”。如今,公司构建了涵盖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通风等十大智能化系统集群,形成了全流程的智能生产体系,达成了能耗成本显著降低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双重成效,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花出价值、花出竞争力。(强鑫鑫 姚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