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文苑撷英
康薇凤——《于方寸间显影历史之殇》
发布时间:2025-08-13     作者:康薇凤    浏览量:102    分享到:

回想两个月前,我立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水庭前,目光所及,尽是密密麻麻的名字——无数原本鲜活的生命,在永恒的阴影里沉默如星。展厅深处,玻璃柜中森然陈列的白骨泛着冷光,细小的骨缝间仿佛仍嵌着八十八年前的战栗。墙上悬挂的照片,则如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神经:被铁丝捆绑的百姓、倒在血泊中的孩童、眼神空洞的幸存者……每一张都凝固着绝望。至今闭眼,那些画面仍在脑海回绕。

这种深入骨髓的震撼,在看完《南京照相馆》后,竟以另一种方式汹涌而来,让心底的沉重再次翻涌。

影片开场那两声“咔嚓”,至今仍在耳畔回响:日军拉枪栓的金属摩擦声,与随军摄影师按动快门的机械声骤然重叠,如同两记重锤,狠狠砸开了1937年的寒冬。

镜头里,南京城的断壁残垣间,吉祥照相馆的木质招牌在寒风中摇晃。这个本该定格欢笑的地方,却成了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邮差阿昌瑟缩在暗房角落,金老板屏息凝神将受伤士兵藏进布帘——这一幕,瞬间将我拉回纪念馆那组“战时家庭”雕塑前:同样的小心翼翼,同样在绝望的深渊里,死死攥住一丝微弱的生机。

林毓秀用旗袍布料裹紧底片,胭脂蹭在胶片上的斑驳,是苦难里开出的倔强之花;王广海从讨好侵略者到决然踩碎糖果的转变,是一个普通人在良知与苟活间的必然抉择;阿昌藏起底片时颤抖的手,则包裹着小人物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这些瞬间,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让我们清晰看见:人性的辉光从不只属于完美的英雄,它更闪耀于每个平凡人“哪怕微光也要守护真相”的执着坚守里。

影片结尾,当幸存者将底片交予外国记者,枪声与快门声再次交织。只是这一次,按动快门的,是中国人。这声跨越时空的“咔嚓”,既是对暴行的最终审判,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郑重封存。它印证了暗房里那句反复回响的台词:“光线能显影图像,而真相能显影人心。”

恰如纪念馆中那盏长明不熄的灯火,电影里的每一张底片,都是永不熄灭的记忆火种。它们最终成为铁证,令侵略者妄图建立的“征服纪念碑”化为泡影,也让世界永远铭记:1937年的寒冬里,曾有过怎样的苦难,更曾有过何等不屈的灵魂。

《南京照相馆》最成功之处,或许正是它让我们真切地看见: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一个个像苏柳昌、林毓秀、王广海这样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编织的鲜活群像。他们也会恐惧,也会软弱,会为一块干粮辗转反侧。然而,当民族的命运如巨石般压顶,总能从骨血深处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不禁想起那位美国典当行的老板埃文·凯尔,他断然拒绝日本人的重金收购,将一本记载日军侵华罪证的二战相册无偿捐赠中国。怀抱那本浸满暴行的相册,他声音坚定:“这些不是商品!”诚然,无论是他守护的相册,还是电影中用生命换来的底片,其本质何其相似——那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拼死也要留给世界的真相。

八十八载春秋流转,南京的梧桐已绿过八十八季。然而,那些刻入骨髓的伤痛与勇气,永远不该被岁月冲淡。正如显影液中逐渐清晰的影像,那些普通人以生命守护的记忆,永远是我们血脉中不灭的警示:唯有凝视历史的伤疤,方能看清前行的方向;唯有铭记苦难中的坚守,正义才不会蒙尘。(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 康薇凤)